返回列表
八路军总部在左权——八路军卫生部驻地
东隘口八路军野战卫生部旧址
位于左权县桐峪镇东隘口村,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三式院落,砖木结构瓦房12间,保存良好,现为村民居住,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装修。
1940年11月上旬,八路军野战卫生部进驻东隘口村(当时称东隘峪口村),统筹安排野战部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内设的科、股、政治处及警卫连在钱信忠部长带领下同时到达。卫生部在东隘口一住就是几年,这期间,虽然由于敌人“扫荡”和战争形势的变化曾短时间转战离开,但只要形势允许就马上迁回,一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才迁离。
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1940年底,一二九师卫生部与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合编,称八路军(也称第18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兼一二九师的卫生工作。卫生部下属医院有四所。分别是;模范医院(即白求恩医院)、附属医院、野战医院和兵站医院,另外还设残废所。钱信忠任部长,孙仪之任政委。整编紧缩后,八路军卫生部下设医政科、供管科、秘书科;卫生材料厂有制药厂、玻璃厂;卫生学校有本科前、后期及兽医队、医生训练队与教育训练处。卫生部党的组织系统有党务委员会,白求恩医院曾设党总支,卫生材料厂设有厂委会,卫生部党的组织健全,共辖8个党支部,11个分支部。由于日军“扫荡”频繁,又地处太行地区,除模范医院在羊角有少数建筑外,各医院都只能依靠民居作医院。1940年各医院收治伤病员共计2202人,除残废和继续治疗人员外治愈人数达1690人。
八路军卫生部经过紧张的整编合编后,为加强卫生工作,于1941年1月下旬,在东隘口召开了医务行政会议,不仅解决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合编后的各院所工作很快正常运转。由于山区村庄较小,为了防止敌人突袭奔袭,各医院都分散成几个所开展工作:模范医院除院部外,下设四个所,附属医院下设三个所和一个休养连,野战医院原有五个所,整编后下设四个所,兵站医院分为两个所。10多个医疗所主要驻于辽县,也有少数驻于武乡、黎城等地。为了避免遭受敌人侵袭,每次“扫荡”结束后,各所驻地也不时转移。仅在辽县驻扎的村庄就有羊角、上武、熟峪、东安、西安、郭家峪、马厩等。
1942年到1943年,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面对困难局面,卫生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救护,根据八路军总部滕代远参谋长和后勤部杨立三部长的指示,于1943年3月下旬,在东隘口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全年工作计划围绕减少不必要的死亡、残废制定,对内科、外科、看护、防毒运用土药等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对实施和落实也提出了具体要求。1944年1月,卫生部根据1943年疾病流行状况及卫生药材的困难等实际情况,作出大量制造中药、加强卫生工作及防疫,提高医疗技术的规定。1944年12月7日至21日,卫生部召开处长会议,就全军卫生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并讨论了整军计划,确定了1945年工作方针。钱信忠部长提出了全年工作的四大方针,并于1945年1月11日公布,《新华日报》太行版对此做了报道。1945年4月,卫生部举办了“保卫健康的医药卫生成果展览”,分为疾病与治疗、土产药材、妇婴卫生等四个方面,以图表和实物陈列于4个展览室。展览效果颇佳,《新华日报》对此刊发了长篇报道。
整理于《八路军总部在左权》
版权所有©桐峪1941培训基地|晋ICP备2023021765号|邮编:032610|电话:0354-8547666|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G207乌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