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八路军总部在左权——《胜利报》社驻地
狮岩《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石匣乡狮岩村,建筑占地面积60平方米。门洞保存完好,房屋年久失修。
1939年初,日军分六路进攻太行抗日根据地,和顺县城被敌人占领,《胜利报》社只得撤离到和西阳光占一带。同年2月,移驻辽县狮岩村。
《胜利报》报社于1938年5月1日在和顺县园街村创办,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较早的报纸之一。创办之初属中共晋冀特委机关报,1939年9月20日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7月7日《胜利报》改名为《晋冀豫日报》,同年12月底奉命与华北《新华日报》合并而终刊、历时3又7个月,共出版390多期。
《胜利报》的报头由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报纸以“胜利”为名,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日军民反“围攻”、反“扫荡”的胜利,更加激励和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报社驻地遭敌频繁“扫荡”,在3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转移于和顺、榆社、辽县、黎城等县的许多村庄,报纸出版从未间断过,抗日烽火中的《胜利报》在太行新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报社人员在狮岩虽然分散住民房,但不延误报纸的出版,及时宣传报道和顺县和辽县根据地抗日军民粉碎敌人进攻的战斗。后来因领导报社的上级机构——晋冀地委转移至西河头村,为了靠近领导机关,便于工作,报社于1939年3月4日离开狮岩迁往距西河头仅二三里的东长义村。
东长义《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辽阳镇东长义村,建筑占地面积50平方米。房屋仍存在,但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已倒塌。
1939年3月4日,报社总编辑安岗带领编辑部的徐平、智逸云、肖风和记者李庄、陈宗平、程光以及美术编辑、缮写人员和印刷发行人员寒声、赵在青、毛联钰、刘江、陈远、李志、鲁兮、田殿昌等50余人一同进驻在东长义村,这份四开隔日刊(有时三日刊)的报纸很快出版。当时辽县县城未被敌人侵占,为保证报纸迅速发往各根据地,很快在辽县城内开设《胜利报》办事处,在晋中、冀西、晋东南各县开始建立发行站。
1939年3月4日,正是农历正月十四,第二天就是元宵节。得知报社进驻东长义的消息后,东长义的小花戏上门进行表演,邻近的西长义、西河头的小花戏也到报社进行演出,连离东长义十多公里小花戏发源地之称的孔家庄小花戏也在正月十七赶来进行慰问演出,报社上下无不欢欣。
报社虽然没有电台和收音机,但尽量从各个渠道获得最新消息并迅速见报,及时传达党中央、八路军的声音,宣传抗日战场形势和胜利消息。报纸在编辑上注意大众化与通俗化,又注重本区要闻,所以很受读者欢迎。4月上旬,报社根据上级领导安排,离开东长义村,迁往三家村。
三家村《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石匣乡三家村刘元年家,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房屋有倒塌现象。
三家村是个小村,只有70余户,200多口人。离县城5公里,离区政府所在地的石匣仅1.5公里远,比东长义优越之处是在交通线上。胜利报社在三家村时间很短。因为战争形势的变化,情况紧急,报社全体人员短暂停留几天后,奉命随同晋冀地委及地直机关、团体,于4月沿清漳河西北上,向和西横岭一带山地转移。
西河头《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辽阳镇西河头村。因驻扎时间短暂,仅从资料上到,旧址具体位置已无法确认。
榆武战斗结束后,为避免敌人频繁“扫荡”,1939年5月,《胜利报》报社在总编辑安岗的带领下,随同晋中地委机关由和顺拐子村转移至辽县西河头村。两个多月后,迁往榆社县火烧庄、岚峪等村。
西河头村背靠西山,全村分为下街和坡头两地居住。地委机关位于较平缓的下街,报社住于高处的坡头。报社和地委同住一村,地委宣传部长赵德尊多次到报社指导工作。报社记者经常随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地方抗日武装采写战斗新闻。大敌当前,报社作为文化宣传单位,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日军民反围攻、反扫荡的胜利,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
高家井《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羊角乡高家井村前龙王庙北20米处,建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一进院落,坐北朝南,西南北房经过几次修建,东房砖石结构的前墙略保原状,已无人居住。
1939年9月,根据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决定,原属中共晋中地委的《胜利报》改为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由区党委直接领导。同时,《胜利报》社奉命迁驻高家井(区党委从高家井迁往西黄漳)村。
《胜利报》作为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由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和宣传部彭涛直接领导,宣传部的傅大章分管报纸有关事项。报社的领导安岗等人平常总有一名驻于区党委,以便及时了解党委领导的意图,编写社论,组织重点报道。报社为区党委一个机关,经费支和人员生活供应,由区党委机关报销。区党委秘书吴作民,特别关心报社,帮助解决在粮油服装及印刷的纸张油墨等物资供应方面的困难。在高家井,报社从组织上编制为三部一厂。编辑部长徐平,发行部长田殿昌,总务部长鲁兮,印刷厂长寒声。根据当时形势,报纸由石印改为油印,为保证质量,油印、刻蜡版、美术合在一起成立了技术科。到1940年初,将一部废旧石印机重修启用,并从冀南银行调回工人,恢复了石印。
根据当时形势,《胜利报》对“反对分裂,团结对敌”、“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谨访顽固派”做了大力宣传报道,几乎每期都有披露反共顽固派向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挑畔和进攻大搞摩擦的消息。对“晋西事变”阎军大杀牺盟会,围歼新军决死队和冀西搞反共摩擦的朱怀冰、张荫梧、侯如墉等都进行了揭露。
1939年11月30日,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接见《胜利报》记者,发表了重要谈话,阐明了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抨击了投降派,对抗日军民鼓舞很大。
1940年3月,根据当时战争形势,《胜利报》社撤离。
后柴城《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麻田镇后柴城村,建筑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一进院落,现为村民居住,有的房屋仍维持旧貌,有的已经倒塌。
1940年初,中共晋冀鲁豫区特委机关报《胜利报》社随区党委机关从平辽路西移到黄漳、高家井一带,之后搬到后柴城村,本年10月又移到本县南治村。
《胜利报》社入驻后柴城后,用的是油印。当时印刷的原料非常紧缺,如石印用的药墨、药纸、毛笔、纸张、油墨等都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从敌区往回采购。1940年初,从缴获敌人的石印机中修复了一架。报纸才改为石印。
南冶《胜利报》报社旧址
位于左权县桐峪镇南冶村。因年久,仅能从资料上查到,旧址具体位置已无法确认。
1940年10月,日军对太行区发动了报复性的大扫荡,《胜利报》报社人员分散游击,于10月底在南冶村集中,并很快恢复出版。
南冶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叫前南冶,一个叫后南冶,两村相距仅1公里。两个村都不大,各有30余户人家。根据“百团大战”乘胜扩大战果的形势和鼓舞军民反“扫荡”的需要,该报连续发表了战争新闻的综合报道。《胜利报》连刊载的《“百团大战”讲话材料》,不仅鼓舞抗日士气,还证明了毛泽东“团结抗战,一定能克服投降,战胜困难,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论述无比正确。由于日军频繁“扫荡”和设置封锁线,报纸发行很不容易。鲁兮曾为交通员写诗一首:和辽路上寒王间,飞腿铁肩梁成元;夜过封锁传送报,关山横越智勇全。1940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成立,《胜利报》社的田殿昌、张恩林、杨芝育等一同调往交通总局搞报刊发行。《胜利报》发行机构全部移交给交通总局,报纸由交通总局统管发行。报社在前南冶、后南冶驻扎仅两个多月,于1940年底迁往涉县温村。
整理于《八路军总部在左权》
版权所有©桐峪1941培训基地|晋ICP备2023021765号|邮编:032610|电话:0354-8547666|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G207乌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