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晋豫抗日根据地(下)
2024-01-27
发布人:创始人 新闻来源:本站 新闻浏览次数:172

返回列表

邓小平在晋豫抗日根据地(下)

沉着冷静智出东峡

194255日,邓小平对中条地区视察。这里虽然是晋豫区的中心,但由于晋豫区党委及负责开辟工作的部队也是不久前进入,加上日军正对该地反复“扫荡”,所以形势更加严峻。

邓小平抵达阳城当夜,日伪军便向晋豫区党委驻地偷袭。获悉情况后,邓小平认为日军行动缓慢,尤其怕夜间行动,所以不必慌忙撤退。他镇定自若,安然入睡。56日凌晨,日伪军逼近。邓小平一面令晋豫联防区主力阻击进犯之敌,一面亲率晋豫区党政机关从容向析城山巅圣王坪转移。日伪军扑空后,欲继续“围剿”,邓小平出其不意,派晋豫联防区向青龙、黑龙一带迂回,迷惑敌人,而自己亲率晋豫区党政机关又返回原地。在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邓小平与晋豫区的干部群众“一起在河边露营,架锅做饭,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吃”。同甘共苦应对敌人的“扫荡”。

1941528日,正在阳城上河出席中条区会议的邓小平得知日军分6路正向上河扑来的消息后,决定马上停止开会,立即转移。到达沁水东川时,日伪军已堵住了去路,不时能听到敌人的枪声,连前去侦察敌情的侦察员也被日军打伤,而后面还有敌人的追兵,情况万分紧急。邓小平冷静地分析了敌情,认为日伪此次“扫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消灭八路军及中条区首脑机关和首脑人物,当即决定女同志全换成便装,随老百姓进历山,向垣曲方向转移,其余大部队和党政机关改进历山的路线为出东峡,过东哄哄河,再返阳城境内,向析城山转移。

为了摆脱部队被围追堵截的险境,邓小平判断,日伪指挥官都认为八路军首脑机关和干部行军时肯定要骑马,为此,敌人对马匹尤其注意,见到马跑必然会穷追不舍。依此判断,邓小平大胆作出决定,将部队分成两路:干部战士一律轻装步行,由东峡突出重围;一小部分人赶着马匹沿着横水到垣曲的公路行进,如遇敌情,立即向公路两侧的森林里疏散,以作疑兵。安排好后,邓小平亲率晋豫区党政机关干部和八路军战士从容进入东峡。

此时,日伪军已占领了东峡的西岸山崖,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同时日军的飞机也在上空盘旋,试图等骑马的八路军首脑出现后一举消灭。日军指挥官望着在峡谷中有条不紊行进的队伍,心中不禁起疑,这时,又接到在公路两侧的山林里有大批马匹奔驰的情报,立即率兵前去追赶。而此时,邓小平已率全部人员突出了十里峡谷。邓小平“智出东峡”的故事在晋豫抗日根据地内广为流传,成为根据地军民开展山地游击战争效仿的楷模。

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邓小平在岳南、中条期间,多数时间是实地观察、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处长、副研究员段德文分析说,“在了解各地具体实情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总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他在岳南、中条时的几次讲话精神以及之后专门为晋豫区所作的指示,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为晋豫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

19414月中旬,岳南地委召开全区地、县两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参加的石槽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就关于加快开辟岳南抗日根据地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岳南地处太岳前沿,是太岳区和中条区的连接通道,一定要打通。尽快把这块“宝地”开辟好、建设好,既可以巩固太岳抗日根据地,又可以为挺进中条地区、创建中条区抗日根据地提供有利条件。

邓小平强调,开辟根据地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尽快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和改造基层政权,组建人民武装自卫队和民兵,发展地方游击队;要团结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党派、人士和力量;当前一方面组织几支精干的小部队,配备一定数量的党政干部,轻装深入岳南西部去开展工作,摧毁阎顽军残存的游杂武装及其政权组织,建立县、区、村抗日民主政权,组建自卫队、民兵和县、区抗日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敌占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坚决消灭由封建反动势力和国民党特务操纵的反动武装红枪会,瓦解取缔红枪会组织。邓小平针对岳南实际提出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方法,使深感“开辟工作推进艰难”的一些干部犹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树立信心稳扎稳打

初到晋豫区时,邓小平了解到这一地区过去因为是我党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日伪戒备森严,不断进行“扫荡”、“蚕食”、“清乡”,加之国民党散兵游勇占据山头,反动会道门组织天仙妙道反共救国仁义社又勾结日军无恶不作,使重新开辟抗日根据地工作困难重重。邓小平认为,开辟晋豫首要的任务是树立信心,不宜大刀阔斧地进行,要脚踏实地地开展。为此,他在513日召开的晋豫区党政军机关全体干部会议上,就开辟晋豫区的策略方法作了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示:要先打若干次有把握的小规模的漂亮仗,不要贪大求多,只在每战必胜,必然会鼓舞士气。针对部队和地方干部生活艰苦、体质下降、非战斗人员增多,不利于创建根据地的实际,邓小平提出,除保持必要的机动部队外,其余部队要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深入敌后区,以解决粮食供应困难,缩小目标,减少敌人的偷袭,增加情报、消息来源,掌握敌人动态。要抽调有作战经验、有一定政策水平的连、排干部,组成武装工作队,以打击小股敌人和汉奸的活动,宣传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民主地方政权,搜集国民党中央军遗弃下来的作战物资,建立情报机构,配合地方党和地主政权开展工作。事实证明,邓小平稳扎稳打的策略方法为重新开辟晋豫区指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正确的道路。

19421月底太岳南进支队和晋豫区党委进驻阳城,到19425月底,经过4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重新开辟晋豫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肃清了土匪和顽伪武装,占领了有20余万人口的区域,组建并扩大了地方武装,恢复建立了一些党组织。

永远声音指路明灯

527日,晋豫区党委在阳城县上河村召开县、营以上军政干部会议。这是一次研究决定晋豫区大政方针的重要会议。

邓小平指出:有武装就必须有政权,才能养活军队,以政权组织形式才便利进行各项工作”;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广泛发动群众;要扩大统一战线,要正确运用党的统战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派。在接敌区、敌占区要开展政治攻势,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多打一些小埋伏战斗,截击敌人运输的资材、粮食。

“邓小平《在中条区高干会议上的发言》,为正在探索重新开辟晋豫抗日根据地道路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离开中条返回太行区后,于617日向中央北方局详细报告了视察岳南、中条经过,并整理成更加详细的《检查中条工作后之指示》。中共北方局根据邓小平的报告,于630日正式作出《对中条区工作的指示》。晋豫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及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在建党、建军、建政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把晋豫区这块既有革命传统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稳固的抗日大后方。”段德文最后总结说,“邓小平所做的抗日论断,激励着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来源:大河网

版权所有©桐峪1941培训基地|晋ICP备2023021765号|邮编:032610|电话:0354-8547666|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G207乌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