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太行奶娘
宋保明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在辽县(今左权县)长期驻扎,大批抗日精英汇聚太行,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篇章。而太行奶娘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年来到太行抗日前线的将士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女,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居所,整日奔波在与日寇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抗日前线。期间,年轻成对的革命伴侣先后在这里生儿育女,多数热血青年为了抗日救国之大业,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寄养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特别是在反“扫荡”斗争和敌人的短兵相接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部队安全,甚至要舍弃孩子的生命。在太行山有一种习惯,当新生孩子没有奶水或者母亲奶水不够吃的时候,会把孩子抱给刚刚生育过孩子的母亲哺养,称为找奶娘。太行奶娘,便成为这一特殊群体的称谓。
当时,八路军指战员给孩子找奶娘非常慎重,一般要找政治上可靠的人家,即中共地下党员,抗战家属,可靠群众,如村委主任、农救会、妇救会、武委会干部等。但是,也有一些人由于战乱,在行军打仗途中匆匆生了孩子,来不及找奶娘,就将孩子放在老乡家门口写个条子,托老乡抚养。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多数村子里都为八路军将士抚育过后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她们尽管没有能够亲临前线真枪实弹与倭寇进行殊死的斗争,她们也不是扛着布袋,赶着毛驴,推着小车把大批的粮食和弹药运往前线,她们却是在秘密地为八路军将士哺育后代。这些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把八路军的后代视为己出,虽然过着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的生活,但为了哺育这些宝贵的革命后代,有的奶娘把乳头从自己亲生骨肉嘴里拔出来将甘甜的乳汁送到八路军后代的嘴里:有的奶娘宁愿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也要把仅有的玉米面糊糊留给八路军后代吃;有的奶娘宁可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也丝毫不耽误抚养八路军后代;有的甚至在鬼子扫荡时眼睁睁的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掩护八路军后代安全转移,这种从太行奶娘身上显现出来的抗日激情和伟大母爱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重要纽带,成为八路军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支柱。
一、奶娘胸怀圣洁高尚
说的夸张一点,母爱大于天,母爱重于山。没有一种亲情能够超越太行奶娘的情怀,没有一种责任能够胜过太行奶娘的担当。
穰晋甦的生父穰明德,当年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的政治部主任。1936年他带领部队驻扎在麻田村,日军获此消息,便对麻田进行偷袭。当时穰明德的妻子李超生下穰晋甦不过百天,部队撤离,无法携带,就把孩子托付给麻田的刘老太,嘱咐她一定带好孩子,日后来接。
日军偷袭麻田没有抓到八路军,但获悉八路军撤离时把一个小孩留在麻田村,于是就把全村老百姓集中起来威胁到,如果交出这个孩子,大日本皇军与全村老百姓平安无事,如果交不出孩子,就把全村5岁以下的男孩统统杀掉。这时维持村长用点名册点名。当点到刘老太时,户口本上刘老太是一个男孩,可她怀里却抱着两个男孩。日军便问,那个是八路军的孩子,刘老太沉默了。这时维持村长过来说,你不要因为一个孩子把咱们全村 5 岁以下男孩全给杀掉。如果杀掉全村孩子,你还怎么在这村活呢。刘老太纠结一会儿,突然抱出一个孩子说,这就是八路军留下的孩子。日军根本没有过来用手接,而是直接用刺刀把孩子挑在了半空。同时日军随军记者拍下了这奇惨的一幕,登在了日军控制的华文报刊上,以此警告太行奶娘,谁还敢为八路军抚养孩子,就是这个下场。这时八路军的部队已经撤离到平遥一带,看到日本报纸上刊登着自己的孩子被日军挑死,穰明德的妻子李超当场就精神分裂,终身不会生育。穰明德也带着部队出发,发誓终生不再进山西。
18年后,当穰明德到重庆筹办交大时,山西的奶娘奶爹千里迢迢来给穰明德送孩子来了。听说自己的孩子回来了,李超抱住孩子痛哭流涕。但哭了一阵,她瞅着孩子看了又看,根本一点也不像自己和丈夫,于是一下就把孩子推开了。穰明德把孩子拉到一边,前后左右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自己的孩子。这时,李超便把穰明德拉到另一间屋子说,咱们的孩子18年前不是就被日本挑死了吗,今天怎么又跑出个孩子来,一定是老乡觉得你当官了,有出息了,就把她的孩子带来,让咱们给她抚养,找工作了。穰明德不好表态,就对山西奶娘奶爹说,孩子我们不要了,你们带走吧。
山西奶娘奶爹什么也没说,拉上孩子就走了。孩子走后,穰明德一直很纠结,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按说,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现在也该这么大了。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一点也不像我和妻子呢。
有一次,穰明德到上海开会,与上海交大校长住在一个房间。闲谈中就说到了这件事。校长说,在你们落后的四川还不知道 DNA技术,在我们上海亲子鉴定已经不是尖端科学,你当时如果留下孩子一点血,做一做亲子鉴定就什么都明白了。
穰明德已发誓不再回山西,上海交大校长为帮明德弄清真像,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去山西麻田找到正在山上放羊的穰晋甦,抽了一管血进行了化验,结果就是穰明德的孩子。
面对日寇的威逼,晋甦奶娘的心情可能有所理解,但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她们不知道惨暴的敌人是只杀几个人还是一个一个把全村5 岁以下男孩全部杀掉。在我们看来,只能理解到交出那个孩子都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的层面,但当时没有人知道日寇到底要杀多少人,接下来要杀的是谁家的孩子。
她们,太行奶娘要在恐怖和希望交替的环境中度过难熬的一分一秒,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兑现自己的承诺。
1939年3月18日,刘伯承的妻子,时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后勤部指导员、军政处参谋的汪荣华即将临产,被用担架抬到了辽县东寨村韩春花家。韩春花立即腾出小屋,燃煤生火准备被褥,为汪荣华顺利接生了一名男婴。刘伯承喜得贵子,给孩子起名刘太行。韩春花夫妇育有一男一女,女儿还在吃奶,他们毅然给女儿断了奶,精心哺育小太行。
1942年刘伯承师长将刚生了3个月的女儿寄养在涉县合漳乡前郊村王改云家。王改云当时上有70岁的老母,下有一双儿女,肚子里还怀有一胎。
1942年日寇对太行山大扫荡,王改云一家人到大山里躲藏,很快山洞里涌来四五十号人。在鬼子逼近山洞时,小解先哭喊不止,哭声引起了洞中人的强烈不满,王改云既焦急又无奈,为了不影响洞中人的安全,为了保护八路军后代的性命,她含着泪水抱起解先就冲出洞外,冒着枪林弹雨,一口气逃到棒槌山下的一个岩洞里,所幸没有被鬼子发现,拣了母子两条命。
1942年9月,旱灾普及全境,飞蝗遮天蔽日,这时又遇王改云肚里的孩子面世。王改云硬着头皮,只好把奶水给解先吃,自己的孩子吸空奶头。对家中仅有的一小罐粮食也作为保护小解先的救命粮。从此断了自己儿女的口粮。孩子哭喊着饿的时候,改云只好抱着解先含泪躲开。不久一双儿女便悄然离去。
1987年74岁的王改云走完了她平凡的人生之路,怀着对奶儿女的无限思念和牵挂,安祥地闭上了她的双眼。
▲图为作者在京拜访杨蕴玉
1940年,辽县县委书记杨蕴玉生下大儿子杨泽涛。杨蕴玉产后 7 天因外出参加会议,就把孩子让奶娘抱走了,5 年后才回到杨蕴玉身边。杨蕴玉的大女儿、二女儿出生后分别奶在左权县故驿村和麻田附近的小南山村,抗战胜利后才陆续接回自已的身边。
二、奶娘精神义薄云天
奶娘们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为了保守部队机密,为了确保八路军后代的安全,她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把生命置之度外。她们尽管没有真枪实弹与日寇直面较量,而她们所经历的磨难、艰险甚至牺牲与前线战士没有多大差别。
1942年5月,日寇扫荡麻田一带,且几天住着不走,下口村的李果兰给部队王全珍、高志珍夫妇抚养着一个孩子。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果兰离开公路沿线的下口村,带着孩子躲到较偏僻的娘家屹料山。没想到几天后日军沿着羊肠小道进入坨料山。果兰的父母带着女儿和奶孩逃到村后大山里的一个小岩洞里。鬼子很快找到洞口,当场将在洞口守侯的老俩口刺死推下悬崖,保住了奶娘和奶儿的性命。
1940年春,鬼子发动春季大扫荡,下武村后后峧自然村的桑狗的给总部一位杨部长奶一女孩,取名小玲。闻听鬼子扫荡,狗的带着奶女躲在村附近堰凹坪的土窑洞里。因为随身带的母鸡叫声被鬼子发现,为了与鬼子争夺专为奶女下蛋的母鸡,狗的被当场刺死。两岁半的小玲爬在奶娘身上放声哭喊。这时鬼子发现小玲所带背包上绣着一个小五星,就认定是八路的后代,也惨忍地将她杀害。
1942年,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驻下麻田村。干事唐平铸、陈友孟夫妇生次子唐彦明,心地善良的裴乃果接受了奶孩任务。其实乃果刚生次子不到半年,在那天灾人祸的年代,同时作务两个不到半岁的孩子谈何容易。她把奶水让给八路后代吃,自己的孩子喂玉米面糊糊,几个月后,次子云胜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麻田上口村农妇赵引弟曾为八路军奶过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女孩名福贞,不知是那里人、谁家的孩子,第二个是八路军黄俊的儿子叫黄理华。
赵引弟自己有四个孩子,连上奶儿奶女共六个孩子,且丈夫在泽城伺侯伤员,长子在外村读书。
一次鬼子突然扫荡,村干部催促村民赶快逃离。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一群孩子的小脚女人乱了分寸。那么多孩子,怎么能顾的过来。紧急关头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她拉上次子、奶女,抱上奶儿就往外跑。这时奶女福贞哭喊着:“娘,还有两个弟弟呢。”她心急如焚,回头一想,如果把5个孩子都带上,恐怕全家性命都得搭上,更何况还有两个八路军的后代呢。无奈之下她回头告诉董三董四,你们俩赶快找地方藏好,千万别让鬼子发现,娘会回来接你们的。说罢,便急急忙忙向小目口村后的深山老林里躲去。闻听鬼子撤离后,赵引弟迅急返回家中,两具儿童的尸体摆在院子里。赵引弟当即晕倒在地,从此一蹶不振,一年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无数事实证明,太行奶娘不仅心地善良,憨厚朴实,更可贵的是纯洁高尚。她的壮举、她的业绩与抗日战场上立功牺牲的战士没有任何区别,她们的责任担当与牺牲精神永远值得世代传承。
三、奶娘情谊大爱无疆
奶娘的淳朴善良、奶娘的无私奉献、奶娘的责任担当,导致了奶娘视奶儿奶女为己出,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因此,营造出了人间大爱的特殊氛围,进而也营造出了共产党、八路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把国民党几百万大军消灭掉,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太行区党委调查研究室秘书黎颖与丈夫陈大东,从1937年开始一直在太行根据地并肩战斗。他们的5个孩子都生在太行山,奶在太行山。1938年1月,黎颖的大女儿苏海出生后,先送到长治天主教堂的育婴堂。一年后,又由沁县五科村张生泉哺养。后来奶爹因病去世,奶娘带着苏海改嫁。日寇“扫荡”时,奶娘带着苏海东躲西藏,全力保护孩子的安全。到上学年龄时,她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直到9岁时苏海才回到父母身边。黎颖的儿子出生后,被送到辽县柴城村抚养,8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
▲图为1937年,黎颖、陈大东在太原
1947年,梁揵在太行二分区工作,驻左权县石匣乡马厩村。他的妻子秦海棠住在距马厩三华里的上会村。1947年3月生一男孩,三天后因部队急于南下,便将孩子寄养在柳林乡窑底村曹姓人家。养父曹贵龙,养母李莲籽,夫妇俩老实憨厚,淳扑善良,视八路军后代如己出,百般呵护,精心养育。但残酷的战争冲击着人间真情。梁揵夫妇这一去再无音讯。也许他们认为生下三天的襁褓就没打算成了人。
天长日久,曹贵龙夫妇也就不认为是寄养别人的孩子。曹家为奶儿取名庆云,并姓了曹姓。
庆云在奶娘家度过了童年,以后上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又当上了人民教师。以后结婚生子,一家人生活的甜甜蜜蜜,其乐融融。
但毕竟人多嘴杂,庆云也不时听到有人风言风语说他是奶养在曹家的。种种说法让庆云感到很茫然。我既然是奶养的,为什么父母亲从未提及过此事,况且几十年来,也从未有人来认领过,甚至连个音信都没有。既然是亲生的,那为什么民间会流放出这样的传言。
▲图为曹庆云、陈爱凤夫妇及儿子曹彦良女儿曹明芳与奶娘李莲籽在一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曹贵龙夫妇相继离开了人世,庆云本人已40多岁。失去父母亲情之后,庆云的内心更加纠结,如果我真是奶养的,我的亲生父母亲到底在何方,而我怎么能找到他们呢。真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啊。从此吊着的心再也放不下,但无论怎么苦思冥想,也无法解除他内心的烦燥与不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庆云已入古稀之年,看来这辈子要想解开这一迷团也成泡影。
世间之事往往也会遇到巧合。正当庆云感到失望,彻底放弃之时,2018年农历7月初8日,突然有4个陌生人走进了曹家大院。庆云有些震惊,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招呼客人进家。经过攀谈,正是他苦思冥想的家人来找当年父母亲留下刚出生三天的亲生骨肉。
70多年过去了,这件事听起来好像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个离奇故事,但鉴于残酷的战争年代,当年太行山又不知有多少这样的真实史事。
梁揵的孩子们遵照父母的遗嘱,经过多方调查走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原来曹庆云的祖籍是长治市郊区大辛庄镇小辛庄村人。目前尽管奶亲家双方的长辈都已离开人世,但当年太行山军民之间的那种鱼水深情将在他们晚辈们之间源远流长。
路昭玲出生5个月就奶在一个赵姓人家,因奶水不足,后来又寄养在邢台英谈村。从此一家人对昭玲疼爱有加,因特殊时代,工作变动频繁,很长一段时期奶亲家之间失掉了联系。路昭玲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奶娘家长大的。直到1956年,路昭玲16岁时,英谈村收到重庆北碚干部疗养院的一份信函,是昭玲生母杨虹写的。信中是想了解当年奶孩子的情况。这时,昭玲才明白了养育了自己16年的母亲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图为十四岁的路昭玲与奶娘陈新妮及奶弟合影
16年的养育之情,令人难以舍弃。昭玲不忘英谈村的养育之恩,执意留在英谈村,教书育人、救死扶伤,而没有选择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团聚,一辈子没有享受繁华闹市、荣华富贵的生活,更没有选择自己的美好前程,而是把一生奉献给了英谈革命老区。她傻吗,是有人作了思想工作了吗,没有,就是作工作也没那么容易。是母乳之情所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在了一起,永远不可分离。也是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汇集成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任何强大敌人的坚强合力,而这种合力的粘合剂就是军民鱼水之情。
1941年秋,总部一位魏姓的部长及妻子金刚把一个不到3个月的男孩托付给麻田江小鱼哺育,取名魏奶庆。
一次鬼子扫荡,江小鱼一个小脚女人,一手拉着 5 岁的天庆,一手抱着一岁半的奶庆。站岗民兵急促的催促声,使小鱼浑身发抖腿发软,根本走不动。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无奈之下,她急中生智,把亲生儿子天庆藏在灌木从里,用树枝毛草盖好,自己抱着奶庆逃在附近的深山老林里。鬼子撤离后,才返回去找到天庆。
1942年,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就在本年1月,罗瑞卿、郝治平夫妇生下了女儿。孩子刚出生,就遇上鬼子春季大“扫荡”,罗、郝夫妇赶紧把女儿抱好,放在一个箩筐里,由一位农民背着跟随部队转移。当时,在天上飞机轰炸、后面日军追赶,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房东老大娘把刚出生不久且又惊、又冷、又饿也不会哭不会吃奶的婴儿放在热炕头上暖了好一阵才哭出声来。
为了使女儿能够活下来,罗、郝夫妇就决定把孩子交给这位大娘养育,因为奶女生在桐峪,奶在麻田,奶娘为她取名叫罗峪田。一年以后,因战事需要,奶女被接走了。王巧鱼用乳汁和生命抚育了八路军的孩子,她身边却没有自己的孩子。1962 年 8月,罗瑞卿夫妇请王巧鱼进京游览,并送给她毛毯、衣服和现金等。
▲图为罗峪田(右)为麻田小学赠书
1943年春,麻田八路军总部警卫连小王(不知名字)夫妇生一男孩,就近寄养在麻田附近的南窑村,奶娘名叫王改鱼,是傅米廷的妻子,因在烽火岁月,小孩生下没有名字,奶娘就叫他小奶孩。小奶孩生下来就满头胎毒,闹得小孩整日哭叫不停,大人也跟着心烦,但当时又没有一个好的治疗办法。
王改鱼得知南窑村后杨岐山有一圣水寺,寺里有一位和尚会治这种疾病,于是王改鱼便和丈夫抱着奶孩攀悬陡峭山路,路经茂密森林,终于找到了圣水寺,拜见了老和尚。老和尚经过诊断,给小孩配了草药,并取了圣水,熬煎后,天天给小孩洗头部,经过一段治疗,还果真有效。当药用完后,王改鱼独自一人再次登上圣水寺,取上药水返家途中,突然乌云四起,大雨倾盆,她无处避雨,只能拼命往回跑,由于道路泥泞,一不小心,一脚踩空,滑下了两丈多高的悬崖,所幸被茂密的灌木架住,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左脚严重骨折。王改鱼在大山深沟里的呻吟声被村里羊工听到,才召集众人抬回家里静养。三个多月后,奶孩头上的胎毒已经痊愈,可王改鱼处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骨折末能治愈,从此桃木拐杖便成了王改鱼的贴身助手,也成了王改鱼治好奶儿顽疾的历史见证。
1944年4月,邓小平与卓琳在麻田生下了长子邓朴方。他们决定将刚刚出生的孩子交给云头底村老实厚道的白玉玺、郭金梅夫妇哺育,取名乃云,意思是让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是在云头底村的奶娘家长大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在相隔千里的太行奶娘与京城赤子的无限牵挂中度过。奶娘郭金梅整日念叨着邓朴方的乳名,并总想亲自去北京看看。1978年4月,郭金梅在儿子白兰柱的陪同下,第一次到北京看望了邓朴方。1985年10月,郭金梅在儿女们陪同下再次来到北京,邓朴方带着挂满泪珠的笑容叫着“妈妈”、“姐姐”、“弟弟”,一家人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时光......
1994年4月13日,邓朴方经过长途跋涉,坐着轮椅看望曾经养育他的父老乡亲。邓朴方深情庄重地参观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和父亲邓小平的旧居之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驱车过了漳河桥,来到了云头底村郭金梅奶娘家。紧紧握住奶娘的手说:“我早就想回来看望您老人家,我父母对在麻田那一段的生活很怀念。太行山人民在战争年代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你们是功不可没啊!”说着他又叫陪同人员,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瓷工艺瓶,恭恭敬敬地送到奶娘手里,白瓷瓶上印着“乳育之恩,铭心不忘”。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合影后,奶弟白兰柱将用红布袋装好的花椒、核桃、柿饼、小米、红豆等土特产塞到邓朴方的怀里,深情地告诉他这是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邓朴方高兴地说,“好,好,这是八路军的粮食,我要带回去,一定带回去。”看望了奶娘,邓朴方就要离别多年眷恋的第二故乡。别了!他昂首远望麻田的山水,感到一草一木都十分亲切,毕竟这是他的出生地。热情好客的老区人,又给邓朴方增添了终身难忘的深刻记忆。
▲图为邓朴方(左二)赴云头底村将白色工艺瓶赠给奶娘郭金梅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周文龙和妻子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周乃仙,经组织安排,交由辽县泽城村李文忠、叶拉籽夫妇哺养。1942年2月,他们的儿子在驻地辽县麻田附近的东安村出生了。1943年秋天,周文龙夫妇要去外地执行任务,又把两岁的儿子周东安交由叶拉籽照看。叶拉籽不讲任何条件,担起了哺育一对儿女成长的重任。1945年,周文龙奉命到外地工作,叶拉籽撒下丈夫女儿随周文龙夫妇先后到山西、河北、河南的5个县南征北战,直到1948年,全国即将解放,才回到泽城老家。
烽火岁月,军队和老百姓之间的友谊是当今人们无法接受和理解的,但他确是最鲜活的、最真实的。
四、奶娘善举感动天地
如果单纯的衡量太行奶娘只是给八路军抚育后代,那就未免有点太简单化了。事实上,太行革命老区的妇女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抗战群体,她们抚育后代承担着杀头的风险,同时她们还承担着支持八路军抗战大后方的一切生产、生活之必须。八年抗战时期,大部分强壮男人都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妇女们基本上承担起了全部农田劳动。由于日寇的封锁,为解决部队之急需,妇女们又担当起了纺花织布、做军衣军鞋、拥军优属,还要站岗放哨、护理伤员、传递情报,还要护送地下工作人员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所以说,老区的妇女不仅是哺育革命后代的英雄母亲,也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生产主力军,准确地说,她们是支撑太行山区根据地八年抗战的坚强后盾。
老区的妇女,为了抚育革命后代,为了支援前线抗战,她们将个人的名利得失、艰难险阻、甚至流血牺牲都抛在了一边。
1940年10月,八路军情报处一干部张成桥,妻子王三红,将一个不到5个月的孩子托付给麻田南窑村杨玉莲抚养。1942年,鬼子春季大扫荡,杨玉莲由于劳累过度,落在了逃离队伍的后面,眼看敌人就要追来了,她急中生智,把奶孩安置在一个隐蔽处,自己故意穿了一件鲜红色的布衫,连喊带叫跳下了悬崖,引开了敌人,保住了八路军后代的生命。幸亏老天有眼,她落在了一片灌木丛中,才保住了一条命。
还有一次,敌人扫荡进了村,好几天不走,本来进山所带的粮食和水就十分有限,为了孩子的安全,杨玉莲三天舍不得吃一粒粮食,过多的消耗使她几次昏迷过去。当她苏醒过来时,奶孩正爬在她身上一声接一声地喊娘。
杨玉莲为了抚育革命后代,五年里她背着公婆,冒着生命危险,两次用土办法打掉肚里的胎儿。公婆知道后非常气愤地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这是在断我李家百年的香火啊!”
武乡县太行奶娘的发起者,长治市新闻中心主任武素萍的姥姥,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八路军奶过孩子。一次在行进途中,看到一位八路军女情报员被日寇围攻,她心急如焚,含着满腔怒火猛扑过去,抱住女八路边喊边哭:“她是我的女儿,要杀要剐冲我来,不要跟我的女儿过不去。”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闪亮的刺刀便向她刺去,所幸没有刺到要害部位,昏迷过去,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就这样勇敢的保护了八路军的情报人员,这就是太行老区的女性,这就是太行老区妇女的本真。
严酷的战争环境,严峻的自然灾害,一些连本命都不顾的老区妇女,她们为八路军将士哺育孩子,始毫不考虑自己的名利,没想得到任何索取,更不懂得什么回报,为了赶走小日本,解放全中国,为了保守部队的机密,自己亲自奶过几个月、几年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是哪里人,孩子的父母亲是谁,更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们都是抗日救国的,都是为穷苦百姓排忧解难、谋求幸福的,有这样的理念做铺垫,他们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就竭尽全力地去做,无怨无悔。
曾代表太行奶娘群体参加北京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阅兵式的七里店奶娘张招弟,曾奶过三个革命后代,前两个根本不知道下落,只有第三个孩子在她家住了16年,直到现在相互间还相处默契。
同样是七里店村赵玉梅老人,曾为八路军驻七里店轮训队一连长奶过一个刚生下不久的小男孩,一年后日本投降,部队南下,孩子接走了,以后再无音讯。
西黄漳村的暴二梅老人,当年由村治保主任李银堂介绍给部队奶过一个孩子。当时暴二梅家里一贫如洗,但也很艰难地保住了奶孩的性命。1942年初孩子接走了,以后再无音讯。
▲图为张招弟在北京检阅车上
处于当时的特殊时代,特殊环境,她们始毫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能办不能办,她们为了抗日大局,就义无反顾地接受任务,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即使在全国解放以后,她们仍认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只有给八路军照顾好孩子,他们才能安心地去打鬼子。我们虽然缺吃少穿,处境困难,可他们更辛苦,且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为了抗日大局,她们什么都不计较。全国解放以后,不少奶亲家调入繁华闹市当了大官,请她们进城开开眼界,享受一下都市生活,但她们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多数奶娘婉言谢绝。反过来,她们含辛茹苦收获的一点土特产,总要想方设法寄给奶儿女品尝。
太行奶娘是太行山上的无名英雄。抗战胜利后的几十年间,宣传抗战的内容随处可见,但就是很少有人提及太行奶娘。事实上,太行奶娘无私无畏地哺育了革命后代,她们不仅献出了自己的乳汁、汗水、眼泪,其中不少奶娘献出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宝贵生命。据初略统计,仅左权县所征集到的60多位奶娘中,就有 13 位奶娘或其家属为保护八路军的后代献出了她们的宝贵生命。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由长治新闻中心主任武素萍一首诗启迪,由左权藉在京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段存章老师发起,在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挖掘和抢救太行奶娘的光辉业绩。先后从太行抗日主阵地左权武乡、黎城、涉县等地征集到近百位奶娘的鲜活资料。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当事人已离开了人世,给全面完整地记录太行奶娘的业绩留下了终身遗憾。我们只能把挖掘抢救到的资料作为太行山成百上千位奶娘的一个缩影来解读和理解当年太行奶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从我们已征集到的百位奶娘的史实经历看,可以说,每位奶娘都有一本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每位奶娘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人间大爱,每位奶娘都有一种舍生忘死的伟大壮举,每位奶娘都是一部刻骨铭心的鲜活教材。
岁月流逝,一晃70多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奶娘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今天我们把这些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农家妇女的崇高思想和精神风范展示给世人,让乳育情深的伟大母爱永远传承,发扬光大。让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永远铭记在心,激励后人!
来源:整理自《文史左权》(左权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编撰委员会)
版权所有©桐峪1941培训基地|晋ICP备2023021765号|邮编:032610|电话:0354-8547666|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G207乌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