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石港兵工厂
2023-10-18
发布人:创始人 新闻来源:本站 新闻浏览次数:184

返回列表

解放战争时期的石港兵工厂

曹迎喜 巨正明 智成江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军舰上签署投降书,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地”进攻,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果实。阎锡山部队侵占了上党、壶关、潞城、襄垣,上党战役开始。

山西省武乡县柳沟兵工厂,地处上党边缘,是上党战役的前沿腹地。上党战役打响后,很可能遭到敌人攻击和毁坏,安全生产没有保证,存在着诸多隐患和不利因素。而且该厂生产规模较小,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需要。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太行军分区一分区、二分区首长对柳沟的兵工厂的整合、搬迁、组建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布置,并拿出了一整套计划和实施办法。在此背景下,石港村兵工厂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战略选择

1945年元月至3月间,北方局、兵工局和太行军分区的首长们开始考查,对太行周边区域(原地下兵工厂)进行组合。首长们高瞻远瞩,认真仔细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形势及应对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政策,为上党战役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决定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兵工和军用物资生产供给基地。太行军分区区域的兵工厂整合组合,不仅要保证上党战役的军需供给,也要保证全国解放战争的供给。

19453月初,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军分一区、二区领导及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雪峰、左权县和周边县的领导,在左权县马厩村召开了兵工生产及兵工厂整合会议”,决定在一定区域内整合组建六个兵工生产基地,其中五分厂在山西省左权。

在抗日战争时期,左权地下兵工厂星罗棋布,但都谈不上规模性的军工生产,仅仅是小打小闹,有的厂仅有简易几间旧房,工人只不过几人、几十人。既没有技术专业人才,也没有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生产量极小极少,生产的军工产品简单粗糙,品位质量极差。于是,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决定在左权县境内建立兵工厂五分厂,首先立足于供给上党战役。经过周密地调查,决定在辽北石港组建兵工厂生产基地——兵工五分厂。

其优越条件是:

1、左权是革命老根据地,左权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左权境内日寇败退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没有迹象侵占左权。国民党阎锡山大量向上党和上党周边的壶关、潞城、襄垣等地及高平、武乡边缘区域结集,而左权县又与这些地区接壤,一旦上党战役开始,左权境内向前方供给既快捷、又方便,非常有利于上党战役的战略物资供应。

2、左权县地处太行西麓,地形地貌十分险峻,太行山是应对突发事变的天然屏障。而且交通要道畅通无阻,运输比较方便,北有平左公路,西南方有左榆大道、长左大道。

3、辽北石港村地理特点非常特殊,四山环拱,村前只有一条通道,后山延绵,可退可守。运输方便,距公路只有1.5公里,同时气候适宜,安全保障性强。

4、石港村民有着几百年传统的翻沙铸造、制造技能,可以说人人都是把式,个个能当师傅。抗日战争中,石港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涌现出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选择石港让左权人民放心,让上级首长放心,让党和全国人民放心。

5、石港地下地上资源十分丰富,不出村就可以得到翻沙铸造、制造的原材料、配料和燃料,如石港优质煤、铸造用的优质沙、铁矿石、坩等。如果遇到突发事变,也丝毫不能阻挡军工生产。

6、石港村冬暖夏凉,气温适宜。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搞兵工,既便于管理,又便于安全保卫。

更重要的是石港人民有着高度爱国思想觉悟、有着勤奋勇敢、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有着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助军爱军的优良传统。

军工生产基地——五分厂,选择和组建在左权县石港村,是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以及左权县委的高明之举,上上之策。

二、快速组建

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决定组合兵工生产,确立组建六个兵工分厂后仅一个月时间,石港兵工厂便由武乡柳沟兵工厂、和顺县小上庄赵村等处兵工厂合并,于19454月初组建完成。

一个上规模,有档次的兵工生产基地石港兵工厂,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组建完成,而且进入运转,是党和上级领导英明决策和快速调动,运筹帷幄的结果,是石港全体村民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

北方局、兵工局、太行军分区,快速选派了有兵工生产技术的人才,并调来机械设备。在组织上,优秀管理人才有指导员白玉堂、后任指导员郭福增、厂长张子云。兵工技术人才有翻沙铸造班长白会珍(长治人)、修枪班长李振南(洛阳人)等。

工人的组建,先由28团、29团、30(欧治富团,简称欧团)派来有一技之长的老兵约30多名 (有南方人,也有河北、河南、山西本省人等)。石港村和周边村庄思想进步,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也进入了兵工厂。

主厂房也叫完成班,定在村内龙王庙、戏台院。此地是石港村民几百年来休闲活动和文化娱乐之处。翻沙铸造班选择在河坪炉场,此处交通方便,地势平整,水源近便,也是当时村内最宽敞,功能最齐全的炉场。木工班定于村炉上财主大院(张乃狗院),房屋宽峪,院落、街面大而通畅,是木工运作好的场地。修枪班放在村沟里一处大院里(现张生才家),交通方便,院落大、房屋多,距完成班近,厂部(也叫兵工厂办公处),定在财主大院——里院曹守信楼院。办公加住宿,占了大院内的北楼,西楼,南房。试弹场选在村南山梁中几眼土窑内。

1947年以后,石港兵工厂的总人数已达 400多人。兵工厂的外籍工人,都住在村内村民家中。石港村家家户户把自己最好的房屋腾出来让给兵工厂工人住,有的户本来家中房屋很紧张,为了留住兵工厂工人们,自己却住在草(土窑)窑里。日子过得稍好的村民,还把家中被子拿出让给工人。

兵工厂组建时人数只有几十人,食堂设在村南炉上,后来军工人数逐渐增多后,食堂又设在宋铁柱院里的大东房(原铧铺)

三、军民办兵工

在长达四年多的兵工生产中,石港村全部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军民同搞兵工的热潮。

谁都知道石港村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翻沙铸造,制造传统。石港村大部村民,都在翻沙铸造上有一技之长。小小石港村村民都知道,早早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才能解放,才有安全日子过。

兵工厂在石港生产开业后,石港人把自家的炉具、工具、运具无偿奉献了出来,交给兵工厂用。同时派了有特技的人员参与兵工生产,后成为兵工厂的主力军,如智保堂、张银书、谢喜元、张守富、牛二孩、刘银江、蔺生梅等。

石港村民们主动到厂里参加义务劳动,如清理厂地,倒运货物、废弃物,帮助倒沙、翻沙、凉沙、排沙等,还帮助制模、铸造、冶炼、制造等,有些小活、细活,村民们拿到家里让妇女们完成。

带着毛驴或以驮活为生的农户,经常主动把驴拉出,被鞍驾驮,义务为兵工厂驮沙倒料,如曹风吕、巨喜世、宋连成、高治元等,经常义务赶着自家牲口为部队运送枪械、炸弹,返回时也不空着,不是驮着废铁,就是驮着坏枪旧枪支。

村民们还主动为兵工厂建造、修缮厂房。兵工厂遇到木材紧缺时,有些村民无偿把自家的木料运送到厂里,还有人把家中的铁器送给兵工铸造。

开煤窑的窑主,只要是兵工厂来购煤,总要争执一场,窑主决意分文不收,而兵工厂决意要付。

兵工厂食堂里,白天晚上总有不少村里人义务忙碌着。有人剥葱,有人捣蒜,有人切菜,有人担水,也有人清理卫生,也有人打煤添火。食堂主厨韩龙孩(诗文沟村人) 风趣地说:“我这大厨师修成正果了,你们把食堂的活全部做啦,就不怕俺闲出毛病来呀?”

兵工厂在1945年至1947年间,养着10头骆驼,为的是运输兵工厂军工成品。而骆驼的饲养管理非常麻烦和专业,于是石港村民从和顺请来一位内蒙人,村民们帮助割草、清粪,饲养骆驼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兵工厂在石港组建后,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而左权也解放不久,安全形势十分重要,时时处处要提防破坏。为此兵工厂的领导非常重视安全保卫。石港民兵在民兵连长张银书的带领下,为兵工厂站岗放哨。石港村儿童团长巨正魁,带领着儿童团员们,经常站在村口、路道上盘查过往行人,从不疏漏。

石港村上了年纪的老人,看到石港村广大村民都踊跃为兵工做贡献,也拿着斧头为厂里劈材锯薪。老婆婆为厂里工人缝洗衣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碎杂活。

过去的石港人睡觉的地方叫炕(北方人过去都是炕,现在仍然有),家家户户有炕,而且是用煤烧的火坑,亦称煤火炕。每当兵工厂军工们上班走后,家里的主妇们就忙碌起来了,保准工人下班回家后,炕热腾腾的,而且在炕边还放着一碗热开水,地下的铁脸盆、沙脸盆、铜脸盆里盛满了热水,让工人们洗脸用。如果工人们有个头疼脑热,房主们肯定忙个不亦乐乎,不是为你拔火罐,就是给你按摩,或者热敷。不过兵工厂里也有医生:一个叫谭宝(邯郸人)、另一位医生叫杨绪宝(邢台人),房东家人一定是一溜小跑把医生请来为工人及时治疗。

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全面展开,兵工厂的供给遇到了困难,兵工生产经常受到制约,就连吃饭问题也要提到议事日程上。

经费(补贴)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其它兵工分厂。为此兵工局指示:“各个兵工厂在完成兵工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可生产民用品,进行等价交换或销售。取得资金可弥补经费不足。

石港兵工厂可生产一些什么民用品用于交换与销售呢?兵工厂领导张子云、指导员郭福增与石港村支部书记路天元,村里工作负责人张明珠、张成龙、曹福书等再三商议,决定生产犁铧和其它民用铸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生产,民用品生产均不成功,再加上军用品生产任务紧迫,军工们人手紧缺,生产到了无法继续进行的地步。

此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石港村民的深切关注。于是石港炉场的老板们纷纷要求把自家的炉场腾出,让给兵工厂先生产。石港翻沙铸造把式们如巨良世、巨更世、张守一、巨乃保、杨金城、张富龙、张六保、牛李保等都停下了自己手中活,义务投入帮助兵工厂生产民用品的工作中去。

石港村民的大力扶持和无私奉献,掀起了军工生产民用品的高潮。通过半年的努力,不仅培养出一大批民用品铸造好手如张良世、白会珍、白会相等,还在铸造(有些产品是定铸的)民用品销售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民用品的销售收入不仅弥补了石港兵工厂的经费不足,还帮助了其它兄弟厂如长治分厂,沁源分厂等。

石港兵工厂军民产品双丰收的成绩,得到了兵工局的嘉奖。

四、兵工厂就是战场

兵工厂里的工人们,一年到头埋头生产。为支援前方将士们浴血奋战,他们也在流汗流血。兵工厂生产四年里,发生了二次大事故,一次特大事故。

第一次大事故发生在1946年,地点是里院(现宋栓柱家)大碾上。因碾黑色炸药,碾着了炸药,炸药爆炸死亡一人(武乡人,年仅 16 岁的小战士),还烧死一条骡子。

第二次大事故发生在1948年,地点西沟前端一所房内。火炕上晾着黑色炸药,因火坑太热,炸药燃后引起爆炸,一人炸伤,为黄背垴人 (叫郝包伏),房屋被炸塌。

最大一次特大事故发生在1947年,地点完成班(旧龙王庙,兵工厂主厂房)。因操作不当,手榴弹爆炸后,引起众多手榴弹及易燃物的爆炸,当场炸死工人11名,伤6人,主厂房全部炸塌。这次重大事故造成了兵工厂巨大损失。

兵工厂的干部,工人待遇是非常少的。初期每月每人八升(小官升)小米,除此别无它物。1948年以后就不发小米了,每月每人发济南票1.5元,每月发回洛6(手工布),二个月发一次。

兵工厂伙食吃得较好。一般早上汤面,晚上也是汤面,中午是蒸馍。菜比较少,以山药蛋为主,偶尔有粉条和白菜,油极少。不过饭是管吃管饱,只许当场吃,不许拿(病号例外)

兵工厂为了激发军工们奋战的积极性,每月要以班为单位评出模范,只发奖状或奖章,不发物资奖赏。

兵工厂也有假日,每周休息一天(特殊情况不休息)。这一天休息日却最辛苦,因为这天厂里军工们全部出动,到村内各家帮助春播、夏锄、秋收、冬集(集肥)。还把家家户户水瓮担满水,把街面、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厂里的医生背着药箱到生病户里看病送药。厂里的领导也不闲着,到村内家家户户走访,征求村民意见问寒嘘暖。

有一次军工厂长张子荣从长治开军工会议回来后,心情沉重、怒而不言,陷入了沉重的深思之中,这和他平时满嘴舌头跑火车的性格大不一样,一阵沉思之后,他让厂部工作人员尽快通知相关技术人员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厂长张子荣流着眼泪检查自己,他说:“前方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在流血,在牺牲,战士们拿着我们厂生产的手榴弹在战斗中发现了两个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是甩出去敌群的手榴弹却不爆炸,敌人又把手榴弹给我们甩回来才爆炸,这不是在犯罪吗?二是有些手榴弹即使爆炸后,但弹壳却不能炸成碎片,杀伤力不大,这叫什么事?”张厂长急言厉词深深地刺痛了参会的每一个人的心。急的大家团团转,但未能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时有人提议:“何不把石港村有经验的能手找来,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石港村韩五二、高五二、巨存定、牛李保、巨奶保、巨两世找来说明情况后,他们拿出原生产的配件、成品认真进行了观察、琢磨,很快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一是用纸制造的雷管,由于打蜡不均,拉环后有时曲折不能及时引爆,形成爆炸缓慢;二是手榴弹壳不能炸成碎片,主要是弹壳厚薄不均,是铸造铁水炼的不清所致。并提出用纸雷管换成铁壳雷管,铁壳硬、摩擦力强,拉环后就能很快引爆。为了把铁水炼的更清,要把石港生产的焦煤烧成焦炭,提高发热量。铁水越清,翻沙出来的弹壳就越均匀,这样引爆后,弹壳粉碎片越多,杀伤力就更强。这么一说,大家茅塞顿开。石港村能手和军工厂干部、工人一起选料、一起烧炉、一起烧焦,那时期整个生产场地分不清是石港村民还是军工厂工人。经过二十多天的攻关、试验,大获成功。石港村党支部尽快组织全村马车以及驴、马、骡和军工骆驼送往前方,经实战检验威力大、杀伤力强。就连被俘过来的士兵说:“过去甩过来的是个铁旦旦,现在甩过来的是个神花弹,一炸一大片,拦路堵路不敢前。得到了兵工局的嘉奖。并指定:石港村第五手榴弹厂生产手榴弹优先保证太行二分区的三个团,即28团、29团、30(欧团)装备作战。1947年太行军区一分区、二分区合并,太行军区石港第五手榴弹军工厂由军工局管辖。同年,为了配合解放大军解放阳泉,要求我县尽快组建一个民兵团参战阳泉,并要求全部装备石港第五军工厂生产的手榴弹。时间紧,任务大,为保证民兵团按时参战,充分发挥手榴弹优势的作用,军工厂首长和石港党支部联系后,石港村所有的铸造能手和年青力壮的村民都参与了大会战,协助工厂配料、翻沙、配制炸药、制作手榴弹木把、木箱、装配等生产工序。配制炸药是一项危险细致的生产工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配料碾压粉碎时必须加水泡湿,往炸弹壳和雷管装配时为保证质量必须将炸药晒干,这在当时是一个时间上的难题。石港村老百姓知道后,各家主动早早起床把自己家的火炕烧的热腾腾的,把自己家的平房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让军工厂工人把炸药摊放在自己家的坑上和平房上,一两天就烘干了。这种冒着极大危险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血液里流出来的真情真味,为左权民兵团参战解放阳泉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五、接重任不畏难

一九四七年春天,石港兵工厂修枪班院里,堆放着刚从前线调来的1500余支损坏枪械,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手枪等。大部分枪支是我前线战士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相当一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制造。太行军分区、二分区命令石港兵工厂,在一个月内把所有枪支修理完好,按时交付前线。

修枪班院里,聚集着30多名修枪班工人。兵工厂指导员白玉堂作了简短的动员报告,他说:“同志们,在座的有不少是从前线调到这里的老兵,你们非常清楚,我们的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手中的武器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为了早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早日解放全中国,眼前这堆已损坏的枪械必须在一个月内修复,而且要保证质量。而后修枪班负责人李振南(洛阳人),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发言:“请上级放心,虽然我们修理工具简陋,但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修枪班里的智保堂同志、王虎山同志、崔犇小同志、于占景等同志,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他们有超绝的技艺,就是晚上不睡觉也要把它拿下。”

于是,一场突击修枪战打响了。火红的铁匠炉前,智保堂操起铁锤,展现出他精细灵巧的修理制造手艺,他和他的战友们日夜奋战,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三月里的春天,乍暖还寒,而智保堂的衣服却被汗水浸得可拧出水来。他带领的三个小徒弟李永林、李西林、李东林一股劲地为师傅倒水喝。看到师傅智保堂劳累的样子,多次在背后悄悄流泪。负责人李振南也上去劝他,拉他到屋里睡上一觉,而倔强的智保堂却说:“流点汗算什么?前线的战友们流血牺牲都不怕,咱们也是革命战士,总得有点骨气吧。

30多名修枪班工人,经过整整28天的不分白天黑夜的苦战,终于提前完成了上级交付的重任,修好的枪支及时运到前线,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工生产基地——石港五分厂因此受到上级的奖励。

六、军民喜结连理

兵工厂厂部挤满了人,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厂部南屋门口站满看热闹的人,从屋内扔出两把糖块,突然院内的人群热闹起来。

有的人剥开糖纸把糖含于口中,津津有味享受着喜糖的味道。

也有的人把抢到手里的糖块藏在自己衣袋里,用手捂着衣袋,眼神盯着别人吃糖。

这天是石港兵工厂指导员白玉堂与石港闺女曹喜荣的结婚日。年过而立的军工老干部白玉堂,老家是山西寿阳人。他为了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在工作中,自己的终身大事无暇顾及。经过几年军民办兵工的合作,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天白玉堂与曹喜荣新婚大喜的消息不胫而走。他们的新婚没有喜宴,也没有盛装,而他俩和全体军工、石港村民们却感到了军民的情义,感受到了自由婚姻、两厢情愿的幸福。

后来,石港闺女巨铁秀与王虎山成婚,曹拉弟与姚三小成婚,宋女孩与赵贵珍成婚......

七、后语

石港兵工厂年生产木柄式手榴弹15万枚,年修理各种枪支约1万余支,年制造黑色炸药约2万余斤;年自造雷管约20万发(雷管一大部分是长治兵工四分厂调运来)

石港兵工五分厂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单为了铸造手榴弹这一项,年收购调运废铁就达30万斤之多(除兵工局专供废铁外,还有收购民间废铁,如废家具,炊具、用具、废机具、各种工具、废枪支弹壳等)。收购木材量也比较大,为了生产手榴弹木制包装箱,木材用量可达 500方,生产手榴弹包装箱约一万余只。

石港兵工五分厂生产的军用品,28团、29团、30团专用。1947 年太行军区一分区、二分区合并,太行军区16个兵工分厂统一由兵工局管辖。

1949年,由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石港兵工五分厂在上级指示下,由地下转为公开。

1947,山西阳泉已得到解放(在解放阳泉时,左权县组织了一个民兵团支援阳泉解放。阳泉解放胜利结束后,左权民兵团带着约800名阎军战俘在菜岭休息,一被俘军官用早已藏于裤裆内的一枚手榴弹,当场炸死左权民兵9)

石港兵工五分厂,于1949年迁到阳泉市,合并组建晋东化工厂

石港兵工厂职工中,石港村籍人员及村女婿部分人员如下:

谢富元,留在原籍,曾任石港公司合营煤矿经理等职,已故。

谢喜元,阳泉市晋东化工厂工人,已离休。

张银柱,参军后曾任云南省昆明市拖拉机厂科长等职务,已离休。

张银书,曾任山西省阳泉市电子工业局无线总厂厂长,党委书记,已故。

智保堂,1949年随厂迁到阳泉市晋东化工厂,后返乡务农,已去世。

张喜珠,后在阳泉市化工局医院任党委书记。

张明成,后在内蒙海渤湾兵工厂工作,已故。

姚三小(女婿),后在包头市一机械厂(兵工厂)分厂任厂长,已故。

王虎山(女婿),后在北京市工作已故。

白玉堂(女婿),在太原市医院工作,已故。

赵贵珍(女婿),在阳泉市晋东化工厂工作,已离休。

牛二孩,后在阳泉市晋东化工厂工作,以后返回原籍,为左权县铁业社工人,已故。

宋金柱,后在阳泉市工作。

曹秀明,石港兵工厂一次事故中牺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群不速之客来到了石港村,有的带录像机、有的带照相机,他们进村就说:“我们可回家啦!我们是石港村子孙后辈。村里有些人不着头脑,坐下来才介绍说:“我们是晋东化工厂的工作人员,是我们厂党委安排我们到老家寻找当年的生产厂房、生产遗留的遗迹和慰问当年对我们父辈关心照顾胜过我们亲人的老前辈,这不是回家了吗?我们这不是石港村的子孙后辈吗?”越说越亲切,越说越感人。这些人在石港的几天中对翻沙铸造、木工生产的木把、木箱、手榴弹的装配、修枪、试验厂、工厂、厂部、工人宿舍的旧房及旧厂房遗址遗迹进行了录像拍照,老百姓还把原来遗留下来保存完好的炸弹箱、木车床、车刀、弹模小心翼翼地拿出来进行了录像。当年珍贵的历史实物,见证了当年血与火的特殊情景。然后组织当年参加过军工厂生产过的老人进行了座谈,缅怀当年的情景,那时气氛又好像回到了当年军民生产的大热潮当中。有几个原在石港军工厂工作过的人,虽已年老,但他们急切寻找当年的住处,倾吐对房东深情谢意,激动地流出了泪水。难舍难分,多少话要说,多少情要叙,又一次亲身体会到了当年那血浓于水的军民亲情。石港魂、军民情、当年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仍回味无穷,赞口不绝。几天后,石港人又好像送自己的亲人一样,把他们送出村外一里多地,恋恋不舍,一再说:“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石港的山,巍峨的山、英雄的山,石港的土、石港的风、石港的人,犹如一位胸怀博大、坚毅刚勇的母亲。把曾给依偎在他身边当年为军工厂生产的干部、工人紧紧拢在怀中,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勇敢探索、不怕牺牲,制作了大量的杀敌武器“手榴弹”,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石港村红色历史光辉的一页。

来源:整理自《文史左权》(左权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编撰委员会)

版权所有©桐峪1941培训基地|晋ICP备2023021765号|邮编:032610|电话:0354-8547666|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G207乌海线)